北京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引领全国

从市民网购的快递配送,到城市运行所需的燃气泄漏检测,再到企业生产配备无人检测……这些诞生在北京的“黑科技”都得益于“北斗”的精准。

一项项新产品、新技术叠加出北京北斗产业的惊人实力。“北京北斗时空信息产业规模增速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经过多年重点培育发展,本市北斗时空信息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发展速度保持全国领先,产业发展引领全国,创新应用成效显著。


(资料图)

多年布局助产业提速

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5%

展会现场,一台燃气泄漏检测车吸睛无数。众所周知,燃气检测至关重要,讲究一个“精准”。“它能对150米内的气体进行瞬时检测,准确识别气体来源。”来自中国中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台燃气泄漏检测车结合北斗精准服务等技术,检测精度提高1000倍,检测效率提高10倍以上。

诞生在北京的新技术已经在多地落地应用,形成一定规模。目前,该检测车已经完成超过2000个检测任务,检测100余万公里燃气管道,为全国150个燃气公司提供检测支撑。

自“十二五”以来,本市北斗产业保持高速增长,产业总体规模从2012年的100亿元增加到如今的超过8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产值增长速度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

让人赞叹的数字背后,是北京对北斗产业的提前布局。这是以北斗卫星定位、授时为核心技术手段,以提供和利用精准时间、空间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融合信息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的复合型“高精尖”产业。

“作为北斗技术和系统研发的发源地,当北斗系统还在建设阶段,本市就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布局。”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早在10年前,北京专门组建成立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平台”,整合国家相关基础设施资源,为应用服务商及最终用户开展各类功能服务提供支持,为行业用户和中小开发者提供“创新工场”式的一站式服务。此举恰恰为全市北斗技术创新和应用服务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本市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了扶植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组合拳”,从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推进应用、产业配套和引进人才等方面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创新集聚催生新技术

2000多种产品在北京诞生

支撑产业规模持续攀升的,是不断累积的创新实力。

本市北斗相关产品涉及广泛,包括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终端集成、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6大类24小类共2000多种产品。“几乎覆盖了技术应用的各个环节。”相关负责人说,尤其多模多频高性能芯片、高精度定位板卡、高精度天线等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部分产品居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始终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从产业链来看,北京各环节龙头企业集聚效应明显——

上游基础产品环节,以和芯星通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在自主芯片、天线、导航传感器、基础软件和基础数据等方面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领先地位。

中游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环节,以北斗星通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在各类应用终端、应用系统、授时系统等领域技术和市场优势明显。

下游运营服务环节,以百度、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在移动位置服务、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等领域均保持国内服务领先水平。

加速赋能数字经济

用户总规模突破2000万

无人驾驶扫路机、自动配送车、物流智能快递车……年会上的北京成果展里,出现了不少“老朋友”。

“经常在经开区街头偶遇!但是第一次离这么近。”市民熟悉的无人配送车能感应150米内的障碍物并自动减速,能适应全天24小时运营需求,自动驾驶里程超过280万公里,累计完成室外场景真实自动配送订单299万单。

除了在物流、巡检领域大放光彩的无人驾驶车,还有适应多种室外场景的自动清扫无人驾驶小车。“能自主避障,规划路线,还能持续清扫6小时以上。”名为“京环小鲸灵”的无人驾驶扫路机集雷达、摄像头、超声波等传感器于一身,为城市清洁默默做着贡献。

相关负责人说,在“北京市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项目”的带动下,全市北斗应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城市建设管理、交通、现代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卫生健康、大众消费、应急管理、冬奥赛事保障等领域树立起一批北斗时空信息典型应用解决方案及示范项目,用户总规模超过2000万。其中,行业北斗应用总规模超过37万台套,共享单车北斗应用累计超过300万辆,手机等智能终端北斗兼容应用超过2000万部。

记者获悉,本市将积极规划产业发展新航道,推动北斗时空信息应用与数字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建立基于北斗时空信息的城市数字底座。(记者 曹政 实习记者 夏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