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平台导流业务急刹车

严监管环境下,多家助贷平台导流业务紧急刹车。3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多家助贷平台处了解到,出于安全考虑,已将公司贷款产品端的导流业务自主下架,此举主要为避免线上导流线下以及为数据治理方面考虑。


(资料图)

除了部分已做出下架举措的平台外,目前,也有不少助贷平台仍在观望中,虽未跟进下架处理,但自身也对合作方收紧了审核。分析人士同样指出,预计会有更多平台收紧甚至下架导流业务,待进一步明确后再考虑如何开展业务,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多家助贷平台紧急下架

3月29日,来自北京、上海等不同地区的多家助贷机构均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已于近期关闭或收紧端内贷款导流通道。此前,该类导流业务一般面向部分存量用户开放,对接的资金方包括消金、银行及其他助贷公司等。

而此次关闭导流入口,不少人士解释了原因,主要出于安全考虑自主下架。一方面,近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在主动开展自查,挖掘并报告不法贷款中介线索。助贷机构此举,希望能避开导流至不法贷款中介的风险,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另一个市场信号是,3月15日前后,各地公安也在加码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案例涉及到贷款导流业务,甚至有部分小型助贷平台非法获取贷款人员个人信息,并组织员工假冒银行工作人员推销贷款服务,将公民个人信息转卖。

“不管是导流还是贷超,现在都处于鱼龙混杂的情况,有些相对正规,但也有很多平台自身无法提供金融服务,也仍在和很多助贷平台合作获取流量,目的是为获取借款人的个人信息,然后再进行二次贩卖,流向线下的一些不法贷款中介。”一中等规模助贷平台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目前紧急下架导流业务的助贷平台,仍以头部大流量平台为主,可能是发现一些合作机构被查处了,所以采取了收紧动作?”

对此推测,北京商报记者也向行业内多家头部助贷平台采访求证,但大多对此事回避不谈,不过也有人士向记者回应,平台此前确实有导流业务,但此次主要为自主下架行为,并非监管指导。近期市场更为关注的是不法贷款中介治理以及线上导流线下这一乱象,因此公司出于安全考虑,暂时关停了这类业务。

“我们之前尝试这一业务主要考虑不要浪费流量才做的,整体体量也不大,所以此次下架对公司整体影响不大。”前述人士补充道。

不管下架与否,收紧确实是趋势。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目前仍在导流的还有不少助贷平台,不过对合作方的管控明显加强,基本以持牌机构为主。

不少助贷平台也证实了此现象。上海一助贷平台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我们所在平台从去年开始就已在收紧合作方审核,筛掉了一些相对较高风险的平台,现在仍在合作的仅剩10家左右”。

“确实会审得很严格。”另一助贷平台同样称,该公司目前对合作机构的资质有较高要求,包括本身业务体量、准入门槛等,覆盖了经营合规(营业执照、信用报告)、业务能力(软著、办公租赁合同)、合规管理(产品链接、交互流程、协议模板)、合规承诺(经营承诺书)等多个维度。另外也会定期查询工商信息(经营异常),复核准入审核记录,核查业务分发流程等。

零壹智库特约研究员于百程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3月以来,监管方加码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主要是因一些贷款中介帮消费者伪造包装经营贷用于购房等不法行为,严重干扰了金融秩序,滋生了金融风险。在他看来,导流业务也属于中介业务,风险控制和合规边界也存在模糊地带,不排除存在导流的个人信息流向非法中介等违规违法行为,因此部分助贷平台先下架相关产品,观察监管动向并且进行业务自查,待进一步明确后再考虑如何开展业务,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警惕向线下不法贷款中介引流

虽然监管机构发声治理,不少助贷平台也在收紧合作,但北京商报记者近期也调查发现,仍有部分助贷平台在层层导流,最终将消费者贷款需求引流至线下贷款中介的乱象。

近日,就有一位北京用户在一社交平台收到贷款广告,号称为持牌金融机构,“灵活额度、安全保障、随借随还”,但点进去尝试贷款才发现,实际需要注册一个又一个的助贷平台,要授权的个人信息协议更是一个接一个,在三轮导流推荐后,最后跳转的页面为注册在北京市的一家线下信贷中介公司,用户要想成功贷款,需要等待线下中介电话联系提供审批服务。

目前,助贷机构的贷款营销行为要符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规定。于百程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助贷平台以金融机构合作平台名义进行营销,同时又嵌套各类助贷机构并获取个人信息,其中潜藏着合规风险。

一是贷款多层营销,会使得金融机构在合作方营销信息审核上出现失控或触及不到,从而使得营销内容,包括产品展示、信息获取等出现不合规情况。二是个人信息多次授权,在个人信息获取上容易出现违规或者个人信息的泄露。三是贷款多层营销,每一层都有一定费用,最终也会推高借款人的借款成本。

“互联网贷款的营销乱象,是近几年监管的重点,而通过多层营销的方式最终引流至线下贷款中介,更会加大合规风险和监管难度,更容易发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于百程评价道。

待监管明确后会考虑重新上架

针对近期关闭导流业务的部分平台,后续是否会调整重新上架的问题,也有头部助贷平台向北京商报记者表态,“此次主要还是结合行业大环境和监管风向自查所决定,待到为期6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结束,有进一步的监管细则出台后,会再考虑导流业务的具体方向”。

“我们也认为平台后续会再上架导流业务,但风险意识比较薄弱的合作方一般就不会再考虑了。”不少助贷行业从业人士同样给出了这一预测,在其看来,“从合规角度来说,大家准入门槛不尽相同,有的松有的紧,因此也没办法直接判断哪些有风险、哪些没风险。基于此,平台会更倾向先把这块业务停掉,关闭入口是比较安全的做法,待后续有了明确细则,导流业务也会有规可循,这其实对行业大方向也是利好。”

业内人士同样认为,贷款导流业务,本质是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用户引流服务,跟其他消费品的引流逻辑一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另对金融消费者来说,贷超类导流还可以进行产品筛选和对比,不过因为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在合规性和数据安全上有更高要求。

在他看来,相较于纯导流平台,助贷平台的核心业务是助贷,提供的服务会更多,平台用户体量一般也比较大,需求也相对明确,因此在遇到用户需求较多,但助贷合作金融机构产品供给不足时,就会通过导流满足更多用户需求,同时也能带来导流收益。所以,市场上不少助贷平台多会提供导流服务,但不把其当成核心业务。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同样称,助贷平台导流业务能够使得贷款领域的分工更加细化,减轻金融机构在金融营销宣传的投入,但也产生了一些乱象,典型的如助贷平台冒充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发送垃圾短信、拨打骚扰电话给金融消费者,饱受诟病并成为一种难解的行业顽疾。在她看来,未来,应当进一步明确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方门槛以及合作业务范围,如实向金融消费者进行披露,对于未经许可冒用持牌金融机构名义展业的助贷平台、贷款中介等予以严厉打击。(记者 刘四红)

关键词: